数学与物理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向“合肥大学”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数学与物理系加强自身建设、稳步发展、再上水平的关键阶段。为确保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战略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合肥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结合数学与物理系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数学与物理系成立于2003年,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大学数学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大学物理实验室和数学模型实验室。承担着全院本科生的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以及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实验任务。数学与物理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学生605人。

全系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24人。合肥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人、合肥市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

(一)师资队伍

“十一五”期间,通过“外引”和“内培”并重的两条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系教师的整体学历结构有了较大提高,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五年来共派到其他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其中学成回校博士2人、硕士4人。博士比例增加到6% ,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40.9%,新增教师20人,其中引进教授1人,博士1人,教师出国进修1人。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省级教坛新秀1人。在合肥学院组织的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共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

(二)学科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多次修订了原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逐渐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2010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为校级特色专业。

做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成果。2007 年《高等数学》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大学数学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数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各级各类教研课题20 项;其中十一五国家子课题中获批4项;省级教研项目4项。

(三)科研工作

进一步浓厚科研氛围,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动员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006年至2010年,我系教师主持的获立项的各级校内外项目达到28项,其中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7项。我系教师发表在国内外各类期刊的论文共计79篇,尤其近三年我系教师发表论文质量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达 14篇。共出版专著、参编著作教材4部,体现了我系教师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正逐渐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认真遵循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合肥学院快速发展需要,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夯实基础,提升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促进数学与物理系的全面发展,为学院实现“合肥大学”的建设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数学与物理系的工作将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抓好“两个建设”:第一,推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做好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同时随着学校专业硕士点的建立,为全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坚实的理科支撑。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各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加强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使其特色更加明显,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和师资整体水平,为申报新专业做好准备,力争使数学与物理系跨入同类院校同系科先进的行列,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2名、教授3-5名、具备博士学位教师8-10名、省级教坛新秀1-2名;组建多支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一支具有稳定学科研究方向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力争建成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并为申报新专业和数学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做好准备。三是数理类公共基础课建设: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开始试点,到2015年,数学和物理公共课课程全部实行模块化教学;建立和完善公共课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内容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实验室建设:建立大学物理开放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及筹备演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推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师范生微格教室和筹备科学计算实验室。五是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加强横向联系,拟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4-6所。六是科研工作: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零的突破、2-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发表30篇左右的一类文章、60篇左右的二类文章。七是拟建立应用数学研究所,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数学与物理系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的目标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打造教学、科研的强师队伍,加大教改力度,稳定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和条件,培养在校内、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相应的学术团队。坚持“引进来,送出去”的原则,把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与数学与物理系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数学与物理系发展宏图中。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集中财力实施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计划。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德才兼备,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精神,适合创建合肥大学要求的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培养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在职培养工作,通过博士、访问学者等多渠道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建设的主力。争取每年引进45岁以下的教授或博士副教授人才、博士1人;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每年3名,尤其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按照本系的学科发展方向攻读博士学位;争取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通过进修、骨干教师培训、访问学者等形式,每年外派1-2名专任教师进行课程或知识的更新和提高;每年外派15-20名教师,通过参加在国内组织的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教学研究会议等,了解本学科国内的发展动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继续发挥我系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优良传统;组织全系的青年教师参加院、系两级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并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努力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更新理念,对紧缺专业的师资需求也可以通过聘请的办法,短期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注重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构建科研和教研团队,进一步整合资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开展不同学科的研讨,强化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形成几支研究方向明确、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争取发表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教研论文和著作,争取高级别科研、教学奖励,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

数学与物理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能和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数学教学师资,兼顾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数学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适应更高层次学习的数学研究人才。本专业侧重于“数学教育”和“应用数学”两个方向,重点突出“师范生教育”和“经济管理”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系统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方法,具有计算思维能力,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前沿问题和应用前景以及发展动态,具有在相关领域从事初步科学研究、金融信息处理或信息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基本能力。本专业主要侧重于“算法分析与软件开发方向”和“金融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其中算法分析与软件开发方向侧重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进行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金融信息处理方向侧重于对金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1、构建能力、素质、知识为一体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工作。方案要在以下几方面显示出特色: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上,合理架构两个专业的基础理论。两个专业各自遵循自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原则来设计主要模块,建立相应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技能”为原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为原则。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选修模块的设置,使得培养方向更加明确,提前做好就业的分流,使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改进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和内容的设置,着力培育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顺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潮流,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要切实按计划实施,努力使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办成全省有影响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在办好已有专业的基础上,为争取新增1个本科专业做好准备。

2、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确保内涵建设

改变传统授课中以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原则,变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原则,进行授课。以支撑各项能力的能力要素为目标,把不同课程,甚至不同方向的课程的内容重组、融合,形成单个的模块。使得培养方式更加的灵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模块设置,增加培养师范生技能的内容,尤其要把体现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的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系列模块中去;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减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应用类课程的开设。加大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逐步构建和完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重点建设核心模块;全面完成模块内容、描述、大纲等一系列的基础建设。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

我系同时承担着全院本科生的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以及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实验任务。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牵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加强数学、物理公共课质量标准建设,着力创新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数理基础的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各系部的发展。

1、完成数理公共课模块化教学改革

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到2015年,数学、物理公共课全部实行模块化教学;建立和完善数理公共课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内容改革,积极探索推行案例式、问题驱动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增加数理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项目中应用的例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改革,以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数学创新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2、制订、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数理公共课改革方案

完善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数理教学方面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模式,制定和完善教学方案、评价标准;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实训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理实践能力。

3、做好专业硕士学位公共数学的教学工作

培养和建立一支积极投身于研究生基础教育事业、学历高、教学水平优良并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做好辅路垫基的工作。

(三)开展体现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和创新活动,进一步做好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竞赛和挑战杯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技能竞赛的热情,围绕专业特色,多举办校级竞赛,以竞赛带动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并努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及教师技能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努力培育教学成果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编写12本内容新、有特色、实用性强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争取获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3项;省级特色专业1项;校级特色专业1项;优秀教学团队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以教学成果带动专业的特色发展。

(五)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并严格执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组织、检查与管理;进一步做好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常规和专项教学检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工作,疏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注重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把握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五、实验室、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和规划好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

(一)加强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注重体现现代技术教育特色的理念

进一步巩固前期取得的省级基础实验室建设成果,保持“省级教学示范实验室”合格标准,建立和完善模块化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使开出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为总数的40%以上。落实模块化实验大纲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丰富在线考试题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开放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演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管理,做到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数学模型实验室的管理

拟筹建微格教学实验室、科学计算实验室等,以适应合肥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和数学与物理系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数学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强化数学模型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作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基地,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服务。规范数学模型实验室的管理,做到制度化管理、专人管理。

(三)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

实习与就业就业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以致用和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到2015年,完成校内外教学实践、就业实习基地4-6家的建设任务,保证学生良好的实习环境。抓好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市场,给毕业生营造好的就业环境、畅通就业信息、优化就业服务。一是要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强化技能培训,利用社会软件外包服务机构具有良好的用人单位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经验,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和将来的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让更多的同学能接触到生产一线,学以致用;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各种途径,如参加教师科研、申请各种创新课题、参加社会实践等,把知识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

六、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研团队,规划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水平。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长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十二五”期间争取能申请国家与省部级纵向课题不少于2项,力争在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实现零突破。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系里为教师申请各类基金和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持,争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成果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0%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通过科技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争取让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获批20项左右。

七、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

加强党员的政治教育,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做好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扬民主集中制,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工作氛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健全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积极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和学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努力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动力增强,成绩提高。

加强团总支、学生会建设,重视和发挥群团、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