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一、经济系现状

经济系现有经济学、经济学(房地产方向)、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个本科专业。下设经济系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对外交流培训办公室和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房地产经营与估价4个教研室。设有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所等3个校级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1人,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95%

经济学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专业知识,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掌握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调查、经济分析、经济运作、科学研究和管理操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社会协调和创新潜质的专门人才。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经济系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以学校“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做先导、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相结合;按照学院建设一流本科高校和合肥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做好经济系的各项工作。经过5年建设,到2015年前后,把经济系建成安徽一流、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院系。

三、加强学科制度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专业导师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专业带头人负责经济学类专业的建设与学科发展,组织完善和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负责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业发展、课程选修和职业设计指导等,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负责人对主讲课程进行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安排和质量效果控制。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二是优化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同时,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改善硬件,进一步加强办学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二是改善软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四、专业建设

为实现本规划中的专业建设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不同阶段下的专业建设任务,同时为了加强经济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

1、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明确目标

以人为本是专业建设的第一原则,就是既要以教师为本,也要以学生为本,二者不可偏废。以人为本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专业观,改变重物轻人的落后的专业建设观,明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就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核心、以人为起点的,持续不断地以知识创造与知识转移为内容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动力的活动过程。因此,在经济学类专业建设中,重点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课教学名师,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和富有创新意识、科学态度、敬业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

2、明确专业方向与特色

经济学类专业的建设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对相关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增强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遵循学科、专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持专业稳定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专业建设跃上新台阶,学科优势更加突出。

一是现有的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达到建设标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专业;二是超常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学科,如金融学、房地产经济等,使之成为优势专业;三是积极扶持相对薄弱的专业,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四是发挥我系在我省、我市经济建设方面的智囊作用,突出我系在全省同类专业中的相对优势地位。

4、加强国内外教学和科研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我系牵头成立的安徽省本科高校经管学科联盟,加强与兄弟院系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学术会议的参与和加入有关学术团体,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系(室)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友好关系,加强专业教师的学术访问和专业进修,鼓励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广泛的专业联系,适时适度扩大对社会的服务平台,加速信息收集和知识转化的力度。

5、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专业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

6、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建立一支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先在校级层次,加强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向精品课程方向迈进;在积累一定师资力量和具备一定的教学软硬件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向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向发展,最终形成若干个“拳头”课程。

经济系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校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十二五力争取得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0项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所有专业全面实施模块化教学,为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要求,科学地修订教学计划,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模块,逐步建立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510个;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力争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努力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

  1.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加快改革步伐,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和外语强化训练,使大多数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基本掌握CAI课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课件开发技能。

  2.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各系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教研会,注重实效,不搞形式;组织观摩教学和听公开课,开展教学交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课堂教学检查;设立教学优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鼓励教学优秀教师。

  3.重视教学研究,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通过举办考研辅导班等形式提高学生考硕和考博率。

  4.建立必要的机制,鼓励、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工作。

5.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德育教育,重视学院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注重体育与艺术教育,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

六、科学研究

1.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利用房地产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所3个重要的平台,围绕合肥市和安徽省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研究经济社会中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房地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进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2.加快科研团队建设,实现获奖级别新突破。进一步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团队建设,鼓励不同学科和人员的交叉和融合,尽快形成1-2个研究方向明确、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校级学术研究团队,争取在“十二五”时期承担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1-2项省级科研奖项。

3.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继续加强我系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要敢于面向企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迫切需求,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和其他服务,争取在“十二五”时期横向合作项目达到15项,累计经费达到60万元。

4.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我系在省内外的影响。除发表学术论文外,还通过政策制定、专题讲座、社科普及、舆论引导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争取在“十二五”时期承办1-2次全省性高水平学术论坛,提高我系教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声音和声誉。

5.在十一五基础上,力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突破,同时力争省级哲学社科项目再上新的台阶。

 七、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及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根本保障。

积极改善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2-5年的精心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最终形成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和实务操作型等各类教学专家。

1、鼓励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学历。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到2015年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鼓励教师将科研、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的课题研究,进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方向转变。

2.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人才的特征,在学科建设的前几年,直接从高校引进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每年引进2-3名;此外,适时从高校引进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者从科研院所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每年引进1-2名。

3.选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适时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进修、培训,进而提高学历层次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4.充分调动科研骨干力量,造就科研氛围。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科研意识、理论素养、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为支持老师进行学术活动,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类教研科研课题;根据教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或专业的需要,积极鼓励每位教师每学年发表学术论文,并根据评奖标准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每年选派2-3名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每学年有计划、有侧重地聘请外校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5.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骨干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与科学文化素养,增长他们的管理才干,努力使他们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

 

八、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先进的制度文化和优良的物质文化为载体,以促进经济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育优良系风、教风、学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建校园文化精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提高师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省情、市情、校情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使其成长成才。

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结构优化、素质过硬、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要求,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委员会成员。积极推进党支部工作的“三进工程”。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完善发展党员的工作机制,做好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十二五末,经济系在校生党员比例不少于12%,教职工党员比例不少于60%。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积极作用。

十一、党风廉政建设

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反腐倡廉制度,加强反腐倡廉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狠抓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落实党政联席会议等会议制度,实行系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十二、学生工作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双提高。切实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奖、贷、勤、补、助的评选和评议,完善资助体系和勤工助学体系。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合理选配班主任,加大班主任队伍管理力度。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完善毕业生信息管理库,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基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质量。

十三、安全稳定工作

以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目的,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系部安全管理入手,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认真做好安全稳定的宣传工作,落实值班制度,切实做好安全防范;认真的定期重点检查与认真日常检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

十二五我们围绕系中心工作,抓住机遇,做好各项工作,为经济系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氛围。围绕学校“三件一改”,以建设系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为目标,促进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教学观,努力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零的突破,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专业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并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十二五努力使得经济系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