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推动旅游系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据《合肥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15)》,制定本规划。

一、旅游系“十一五”发展主要成果

(一)学科专业定位清晰,建设效果明显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依托工商管理主干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依托地理科学主干学科,根据现代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理念,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不断强化应用性。2010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为合肥学院特色专业。

2006年起,与韩国汉拿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科(1.5+1.5)专业。

(二)师资条件有效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力明显增强

全系共有授课教师30名,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得到优化,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达30%;博士和硕士学位21人,达70%。一位教师完成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工作,两位教师完成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此外,长期聘用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

(三)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旅游系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两个专业的教学改革。开设了专业导论课;实施了“N+2”考试考核制度;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并组织开展认知实习,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是全校最早实施认知实习的专业;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探索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完成专业教研项目12项,包括“十一五”国家教学研究项目“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和德国教育科学文化部(BMBF2009年旅游研究项目“中德共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获得合肥学院首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旅游美学》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立项。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各种专业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2010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大赛之世博专项竞赛二等奖是安徽省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最好成绩;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继续名列全省前茅;认知实习单位和毕业用人单位评价良好;就业率保持100%

(四)科研活动蓬勃开展,教学促进作用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发表各类论文111篇,其中,国家级和二类以上学术论文29篇;主编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参编教材6本;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7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成立了旅游规划与咨询研究所,承接地方旅游规划9项,包括2008年安徽省旅游局委托课题“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组织学术报告19场。

二、旅游系“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与措施

(一)建设目标

学科专业适应现代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影响力稳步提升。

(二)建设措施

1、增设新专业,完善本科专业布局

根据现代旅游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分析,拟在“十二五”期间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空乘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并对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本科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展开调研。

2、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拟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并以此为基础,谋划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进而带动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和其他新设专业建设,从而提升我系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3、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全面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将模块化教学改革拓展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和其他新设专业;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结合师资英语水平条件,拟在旅游管理专业选择两个专业技术模块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改善教学条件。

4、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教学促进作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建设科研团队,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应用于教学,服务于社会;加强资料室建设,为科研活动提供较好的资料条件。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力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双挂”,提高“双能型”教师比例;通过单科进修和访问学者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继续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6、加强与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界、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科专业建设获取各种支持,拓展发展空间。

7、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拓宽培养人才的渠道

大力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综合性实习基地建设,发挥学校的人才、科技和地域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路,通过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三、旅游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能为现代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措施

1、通过内培外引,提升教师学历层次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比例,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争取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争取达到20%左右。在内培外引的过程中,注意学缘结构的合理化。

2、积极组织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继续推进科研和教研工作,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争取达到40%左右,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争取达到10%左右。培养5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3、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

以主持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凝练研究方向,建设科研团队,明确科研目标,整合科研资源,改善科研环境,突出科研特色。选拔培养13名学术水平高、精力充沛、有较强学术研究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合肥市和安徽省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4、大力培养“双能型”教师

每年安排1名专业课教师去旅游行业挂职锻炼,形成一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快速提高“双能型”教师比例。同时,加强与业界人士的交流,继续邀请高水平业界人士开设专业讲座,将业界动态信息带给师生。

5、鼓励教师开展各种科研和教学交流活动

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单科进修或访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积极营造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6、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继续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

7、优化生师比例

根据旅游系现有招生规模,按照16:1的本科生师比测算,本科专业授课教师应达42名左右,需净增12名教师,年均需引进3名教师。考虑到旅游类博士和教授引进的难度,无法单纯通过引进教师来达标,需适当聘请部分外聘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旅游系“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现代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措施

1、深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

持续推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编写模块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模块化教学改革拓展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和其他新设专业。条件成熟时,力争将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推广至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

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工作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发挥海外留学或访学教师的英语优势,拟在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营销管理》和《旅游企业服务管理》两个专业技术模块开展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水平,以适应旅游企业的国际业务需要。

3、改善教学条件

加强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完善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共建化妆训练室、形体训练室和模拟客舱等。其中,导游模拟实验室,将引入3D导游教学模拟系统,提升为3D导游模拟实验室。

4、加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主编、参编应用型本科教材,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当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时,争取联合出版一套适用于模块化教学的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其中,由合肥学院旅游系教师主编若干本,或者,先由合肥学院旅游系教师主编若干本模块化教学教材,应用于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以教材的使用来推广模块化教学理念。

5、争取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在院级精品课程《旅游美学》的基础上,争取将《旅游审美》模块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再争取建设2个院级精品课程;争取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力争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6、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做好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时将各级领导、教学督导和学生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做好试题命制与批阅、过程考核方式设计与执行的监督工作;做好认知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五、旅游系“十二五”科研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发展目标

学术和科研氛围日益浓厚,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较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系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发展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重点研究方向

围绕旅游系人才培养定位和科研功能定位,明确“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科研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规划,引导全系教师关注这三个方向的应用研究,尤其要关注合肥市和安徽省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需求。

2、积极申请纵向课题,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

根据重点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整合科研资源,改善科研环境,突出科研特色,积极申请科研项目,争取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左右,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左右,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争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二类以上论文3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力争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

3、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提升

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扩大和提升教师在旅游学术领域的声音和声誉;继续组织管理好学术报告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2场。

4、申请研究所规划资质

向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旅游规划资质,力求把合肥学院旅游规划与咨询研究所办成有规划资质的研究所,更好拓展科研业务,服务地方。

5、积极承接横向课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积极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课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力争与合肥市旅游局签订战略协作协议,成为合肥市旅游发展的智库;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将走向深度合作,力争与一些大型旅游企业签订战略协作协议,不仅安排学生去实习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以及企业优先录用学生并接纳教师去挂职,还应以挂职教师为桥梁谋求联合开展企业管理问题研究及提供培训服务。力争获得横向课题15项,研究经费达到80万,扩大旅游系在合肥市和安徽省的行业影响力。

6、改善科研条件

加强资料室建设,更新资料库,订购旅游类专业科研需要的期刊、著作和统计年鉴等;向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旅游规划与咨询研究所的旅游规划资质,以便更好地拓展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业务。

7、加强科研管理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和科研成果核实、统计、公布、申报奖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