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汤卫思:期盼更多科技力量滋养中德“友谊之树”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37

编者:中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将始终向各国人才敞开。建校以来,学校深入实施“国际化”办学特色,高度重视高端外籍专家的引领与辐射作用,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近年来,学校纵深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文化节,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研究、学术互访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引智体系,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以教育对外开放谋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声誉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合肥大学中德合作40周年之际,第十六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获得者、德籍教授汤卫思(Claus Thomas Weise)讲述他与合肥大学的友谊和故事。

爱上中国 爱上合肥

外国专家在皖工作、生活的经历,是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2009年,在德国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汤卫思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规划,醉心科研、喜欢挑战的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汤卫思说,“中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我一直觉得中国很有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塑造了中德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我还在合肥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科研团队。”

2016年12月,汤卫思应邀加入合肥学院,领衔组建“中德应用优化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Optimization,IAO)并担任所长一职。现在,合肥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故乡,这位德国学者在自身姓氏的德语发音基础上稍作改变,起了“汤卫思”这一中文名。

自那时起,中国便成了汤卫思“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期间,他不断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合肥是我所知道的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城市,我真的非常爱合肥”,汤卫思感慨道,“我见证了这座城市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改善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主动为合肥科技创新活力鼓劲宣介,成为合肥大学乃至合肥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洋名片”。他多次参与合肥大学组织的德国文化进校园活动,还曾为合肥市中小学生们开设德国文化讲座。2020年,汤卫思获得合肥市第三届外国专家“合肥友谊奖”。

搭建科技桥梁 增进中德友谊

多年来,汤卫思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致力于计算机智能算法、应用优化等相关研究工作。

在他看来,在科学研究已经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的。科研是属于全人类的,科研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全人类进步,因此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2016年开始,汤卫思依托合肥大学“中德应用优化研究所”,通过组建国际化科研团队,积极推动中德智能技术领域的教育和学术合作。研究所目前拥有7名全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

在过去的三年里,汤卫思和团队成员吴志泽等一直致力于“算法优化”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算法基准测试系统。在最新研究中,他和团队开发了一种“频率适应度选择”(Frequency Fitness Assignment,FFA)的优化方法,有效提高了算法在非确定性多项式困难(NP-hard)的最大可满足性(MAX-SAT)问题上的性能。  

在合肥大学,汤卫思一直以忘我的工作状态而闻名。他通常凌晨4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几乎不休假,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曾经与汤卫思有过不少合作的青年学者陈岩表示,汤卫思教授的责任心很强,并且十分乐于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曾经在学术方向凝练、科研论文撰写、国家基金申报等方面给予自己很多有效指导。如今,研究团队中的不少教师都已经成长为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的学术骨干。

2025年5月,汤卫思因其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第十六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该奖项是安徽省政府授予在安徽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我校累计有14位外国专家获奖。

来源:党委宣传部 国际交流合作处 编辑:潇潇 预审:张慧 审核:贾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