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7月1日,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徽风童语暖意池州”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产业调研、文化追溯、生态保护、政策普及,采取实地探访、问卷调研、深度座谈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活力。
在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安徽氢硒康泉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台东隆汇泉矿泉水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参观智慧茶园与茶博园,了解“硒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亲眼见证了‘富硒水’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了解了“深层岩泉水”的生态价值。此外,团队走进新唐村蔬菜基地,调研“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前往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严家古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泮巷村,调研传统村落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上的“密码”。
为深入探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成果,调研团走进石台县大演乡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同学们检测水质指标,调查生物多样性,实地勘查评估植被覆盖率,系统掌握生态环境本质。同时,团队走访景区管理处、民宿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获取历年客流量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就业、收入的带动效应。
调研发现,随着生态旅游兴起,牯牛降年游客量持续攀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蓬勃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绿色旅游与文旅融合不仅守护了一方山水,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两山”理念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生动注脚。
“从茶园到古村,从车间到农户,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对人才的殷切期盼。”调研团成员曹良惠感慨,“村民们用质朴的方言讲述的一个个‘致富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比任何教科书都要生动、真实。”调研团成员任一鸣也动容分享:“走在乡间小路,看产业扎根、乡村焕新,听老乡讲奋斗、话期盼,才懂乡村振兴不是生硬的概念,是无数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田野,我们青年怎能不投身这火热实践。”
来源: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 编辑:杨林 预审:李秀娟 审核: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