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发展成就巡礼】思政铸魂 赋能“全链条”育人生态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1-20浏览次数:17

“十四五”以来,合肥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两级紧密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度融合“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理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实现思政资源有效整合、育人力量系统聚合,切实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夯实思想根基 激活育人“源动力”

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确保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建立健全二级党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机制。以学习研讨、辅导报告、实践教育等途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五年来学校党委中心组共组织集中学习76次,制定各类理论学习方案、文件6份。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立舆情预警、监测、研判机制,严密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获全省教育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开展以校歌、道路楼宇命名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活动,连续10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评选,策划制作宣传片、宣传册和短视频,加强杨承宗等名人的宣传展示,推进合大精神的文化认同,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推进载体创新,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上线新版门户网站,开设“学习进行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专题网。五年来官网发布新闻稿件3200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省市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刊发我校典型事迹报道近1100篇,教育厅官网刊载256次。

推进三全育人 画好育人“同心圆”

着力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印发《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八个子体系” 建设。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校党委统⼀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学院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将思政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岗位思政一体化建设。

塑造链条式的联动育人生态。系统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成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将网络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等关键环节。筑牢校园新媒体阵地,整合“合肥大学”“合大学工”“南艳青年”等新媒体资源,构建立体式传播矩阵,网络思政引领力显著提升。

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激活“三全育人”内生动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易班”建设,配齐建强支部“双带头人”、班级“思政委员”队伍,构筑师生成长发展共同体。打造“五育并举”系列品牌活动,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德育氛围。持续举办新媒体创意大赛、文创设计大赛、网络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校园,开展“寻年味”征集活动、“大好河山”打卡等各类活动百余场,切实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

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教育部“年度优秀易班共建高校”,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结项评估。

强化课程建设 实现育人“全覆盖”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持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坚持“分类建设、示范引领、全面覆盖、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工作》,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积极发掘和充分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牵头成立“合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共研共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实施“英模·大师”“劳模·工匠”进课堂机制,邀请思政名师、行业专家参与集体备课。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和智慧课程近10项,承担省部级思政课重大、重点教研项目20余项,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及多门省级一流示范课程。



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探索“双线混溶智慧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改革,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智慧课堂+社会实践+动态考评”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数字马院”教学联盟理事单位。近20人次在省级教学展示、微宣讲比赛、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中获一等奖。获批安徽省线上教学示范高校,获评安徽省高校五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优秀教学案例,培育省级教坛新秀3人、网络教育名师1人,教研成果丰硕,学生满意度达95%以上。

加强学业指导 畅通育人“全渠道”

强化学业发展指导实效,推动“实践-科创”一体发展。学校在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动态监测综合考评中获表彰3次,2024年获得合肥市激励职业院校引导毕业生留肥就业专项资金奖励;1名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成长赛道(高教组)银奖。



构建实践-就业联动体系,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将人才培养融入校企合作全过程,每年共接纳各类实习实践3500人次,毕业生留皖率近70%,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形成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双赢局面。

突出知行合一,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将德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在服务城乡社区中涵养责任担当。学校建立长期志愿者服务基地80个,全年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3000余项,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0万小时。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年均组建校级重点团队20余支,参与5000余人次。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近五年立项500余项国家级、1600余项省级项目;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5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200余项。

强化朋辈引领 发挥榜样“示范力”

朋辈引领,励学笃行,学校将宣传榜样学子、基层就业典型、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作为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形式,通过榜样示范激励青年学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每年报道榜样学子、基层就业典型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先进事迹超60次,发挥典型辐射效应;组织资助宣传大使在开学期间及优秀毕业生离校前开展经验分享活动,以朋辈力量赋能青春成长。

近年来,学校参加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参军入伍等服务基层项目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5年达90人;1名学生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荣誉称号,30余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党委宣传部 编辑:丁海涛 解雅婕 预审:丁增云 潇潇 审核:贾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