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沉痛悼念首任校长、名誉校长杨承宗教授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1-05-29浏览次数:4863

 

 

 

    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八时四十五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新中国核燃料化学创始人、中国质谱学事业奠基人、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岁。噩耗传来,合肥学院全体师生感到无比悲痛,五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时,各界社会人士、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近两千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南艳湖校区图书馆杨老铜像前举行合肥学院追思会,表达对杨承宗教授的哀悼之情。
    追思会会场庄严肃穆,幅幅挽联饱含着历届校友、学院师生员工和各界人士对杨老的深深缅怀,朵朵菊花寄托着对杨老的深沉思念。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增权,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赵良庆,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储常连,原合肥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季琨和合肥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追思会。追思会由院党委书记陶登松主持。
    全场默哀一分钟后,院长蔡敬民教授代表合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曾在合肥学院工作过的全体老同志发言,对杨承宗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杨承宗先生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蔡敬民在致辞中满怀深情地追忆了杨承宗先生的生平事迹,缅怀了杨承宗先生的杰出贡献。作为一名科学家,杨承宗先生始终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毕生精力和心血献给了我国的科技事业,被誉为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作为一名教育家,杨承宗先生任教数十年,在近70岁高龄时还以饱满的热情和惊人的魄力,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采用全新模式办学的新型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蔡敬民表示,杨承宗先生的一生,光辉卓著,展现出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教界和我院的重大损失,全院师生无不扼腕痛惜!先生百岁寿诞犹如昨日,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而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院全体师生员工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学院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牢记先生的谆谆教诲,秉承先生遗训,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校友代表、省地税局收入规划核算处处长李今是在发言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杨老的谆谆教诲,他说“回想起首次开学典礼,杨老的音容相貌仍历历在目,我们为他准备的讲话稿用铃兰软笔写成斗大的字体,可由于他常年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对眼睛造成的损伤,他依然难以看清,但和蔼可亲的苏州话还是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对学习如饥似渴的学子。”学生代表张娴婷表示,“我院全体学生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牢记先生的谆谆教导,化悲痛为力量,胸怀远大理想,坚定报国信念,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早日成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三鞠躬之后,随着肃穆悲怆的音乐,各界社会人士、校友代表院和师生代表近2000人井然有序地向杨老铜像献花,表达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          

                                           (宣传部、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汪梅 王杨 汪杨)

 

杨承宗先生简介
    杨承宗,中国著名放射化学家,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在暨南大学任教。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师从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10月响应祖国召唤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应用研究室主任。1958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1961—1969年,兼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铀矿选冶研究所副所长,业务主管。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了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他在天然放射性元素分离、分析方法及应用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重要论著。在参与制定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我国放射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指导了诸多创新性研究工作,规划并亲自指导完成了我国矿石中铀的提取、冶炼、纯化、核纯铀的超微量杂质分析、鉴定以及诸多新工艺流程的研发,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数十项,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教育家,杨承宗先生为中国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还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他在担任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期间,试行“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为杨承宗先生题词:“科技创新,功勋卓著,奉献人民,品德高尚。”

 



  庄严肃穆的追思会会场

 



  陶登松书记主持追思会




  蔡敬民院长在追思会上发言
 



  校友代表李今是发言
 


学生代表张娴婷发言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增权献花

 


  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献花

 


  鲜花朵朵遥寄难舍情谊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