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为育人奔走在路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9-08浏览次数:1448

 

 

 

 

 

 

                                       ——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教师高先和
   
    转眼间时光如白驹过隙,二十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流逝。二十年来高先和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辛勤耕耘着,播撒着春雨和阳光。虽然才40岁,却早已满头白发,用乐观的心态和微笑的面庞为一份平凡却又不简单的教育事业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春风化雨 谆谆教诲普科研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每人都有兴趣爱好,或因远方的迷途而踌躇,或因意志不定而驻足,高先和老师却一直延续着儿时对科研的浓郁兴趣。
    5岁那年,高先和就已经会安装电灯泡,12岁的时候,他总喜欢摸索电子元件。高先和以追寻兴趣选己所爱,一路走来。四年的应用电子技术学习毕业后,1992年,高先和因为表现优秀留校在合肥联合大学任教。工作后的第二年,高先和取得了微软认证教师Windows95证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计算机应用》等一些计算机课程他都有涉及。除授课之外,他还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制开发工作。至今,高先和已经主持了安徽省委办公厅“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参加“七•五”攻关项目“智能气体密度计”的研制开发工作,该项目荣获1992年安徽省科技发明金奖、1992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参加“脉冲离子导入前列腺研治疗仪”的研发工作,该项目荣获1994年安徽省科技发明金奖、1994年青岛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时间辗转,岁月留下的足迹,这些点点荣誉的背后正是高先和老师对科研执着追求的写照。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重要性高、含金量大。2005年,我院组队参加全国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毋庸置疑对合肥学院的师生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高先和老师挑起了这个项目的大梁,在学院有限的竞赛设备、元器件的条件下,带队组织安排并选拔同学参赛。在寒、暑假期间,放弃了假日的休息时间,对同学进行培训,在训练中从不放弃发现任何细节问题,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积极解决。经过将近半年的秣马厉兵,合肥学院参赛选手在全国25个赛区的525所高校、总计4662个代表队、13986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我院首次参赛就取得了全国大赛二等奖、安徽省赛区一、二等奖。随后高先和带组指导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屡攀佳境,收获颇丰——07年获得全国大赛二等奖、09年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
    此外,他还指导学生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电子知识竞赛,高先知老师幽默地这项比赛分为“大挑”和“小挑”:在相对大型的“挑战杯”项目上,曾荣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小挑”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设计大赛中获得安徽省银奖。学生代表学校收获众多奖项,毕业后的到企业公司的认可,学生过得好,高老师满心高兴,对学生的前景光明感到欣慰。
                            
无私奉献 丹心一片献教学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学院相对滞后的实验室设备,无疑也会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产生影响。高先和老师看到这种现状毅然从最基础的底层做起,承担起实验室建设的重任,无论是各个实验室建设、规划,还是在编制计划、管理制度、调研等工作环节都能看到他任劳任怨的身影。
    高先和老师历年来还一直承担着实验教学工作,每学期多达530学时的教学工作,比系里平均学时翻了一番多。任务重时曾先后担任8门科目的课程负责人。同时他还兼任专业班主任工作,工作事务繁琐,时间一长就显得更加繁忙。类似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种大大小小的比赛,每当在当届比赛刚刚结束就要立马进入下一轮的筹备当中,全年的工作似乎如音符中缺少了休止符,他总是在各种事务中劳累奔波着。在各项详密组织和策划下,来年2、3月份,学院自行筹办的电子知识竞赛,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开课了。在理论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先和老师在竞赛前夕为来自各个系的学生进行授课,经常性的开展讲座,“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了磨练学生,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院内比赛结束后,还要从中遴选学生,在暑假期间留校备战,高先和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少不了为学生出课题题目,并对当天课题的完成作仔细记录。他放弃了假日的休息时间,连同电子系主任谭敏、王敬生等教师一起在实验室内,有重点地进行竞赛模拟实战训练,对参赛同学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耐心的指导。9月初旬,正当学生轻轻松松来上课时,他往往又会出现在赛前晚至12点回家,更甚者,为了带学生备战而彻夜不归。
    持续四天的比赛,高先和老师把它称为“四天三夜”,晚上加班加点,用时间转化为成功的砝码,由于长期的“超载”工作,每次大赛他都会病倒。采得百花成蜜后,高老师又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呢?当然这所做的一切却都默默地奉献给了学院的学生和实践教学。
                         
为人师表 披星戴月亮师风

    有人说,老师如渡船,老师是学生的渡船,把学生摆渡到幸福的彼岸。当问及默默耕耘的高老师,在从事教学二十年的生涯中,哪一件事是自己最骄傲的问题时。高老师又露出和蔼而阳光的面庞说道:“只要你们过得比我好,老师们就好的不得了。”话语朴实而又中肯,当然这也正是这些才会让大家看到他身上的可敬、可信、可亲、可学之处。
    现在正值大三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徐同学,也是高先和的学生。谈到高老师的教学与育人,他说:“我上过他的课不多,但却留有很好的印象。老师他上课会结合许多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为说明要学习这门课程,他是一个与学生走的比较近的老师,很容易沟通,比较受学生欢迎,自己也很喜欢他。另外,我也正参加的电子设计竞赛,跟着老师做过些小项目,他经验很丰富,不仅是理论上,他也非常注重实践方面。他给我们指导时往往能够直接找到问题所在,注重细节。”高先和老师时常提醒学生要具备“三心”:自信心、虚心、爱心。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断的告诫自己我能行,“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但这并不等同于自满,任何这时候都要怀着我来试试,不卑不亢。无论是学习或是竞赛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任务,团体的合作是取得成功的筹码,同学之间在互相支持之中才能共同提高。“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做不了什么成绩。”
    “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高先和则是在各个方面从严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则要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负责,当然也是对自己所在岗位负责,爱岗敬业就是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师职业神圣的诠释。
    如果说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作为对学生教学方向性的指导,那高先和则将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内在责任秉承在心。“在新的社会形式和开放的大学教学环境下,将自己懂得的知识授予学生,把学生当做周围朋友,以心换心。”如今,我院学子参加各项竞赛已近8载,在光彩的赛场幕后仍能看到高先和老师匆匆忙碌的背影。
    搬入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这又是早已放课后,高先和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与几位同学筹备着新的小科研项目……(刘青,中文系11级新闻专业,合肥学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高先和老师在辅导科技创新团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