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改革中诞生 开放中成长 创新中发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6-29浏览次数:785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公办本科高校。学院前身是198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7所在肥高校联合创办的合肥联合大学。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师范学校先期并入)、合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合肥学院。三十年来,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

    坚持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合肥学院前身原合肥联合大学办学之初,就试行了一种与当时其他高校不同的办学形式,即“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这所以新型办学形式创办起来的大学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
    建校以来,合肥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寻地方高校科学发展之路,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根据我国和本地、本校实际,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统筹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学期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心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增加专业导论课、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安排在大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四至五周和暑假)、逐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等改革举措,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了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和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两大转变。学院还通过实行“N+2”考试改革、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试行学生“TA”制度、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行实习教学新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多专业组团实习和管理方式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等项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展了教学基本功竞赛、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争当“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活动;出台了学风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争创“优良学风班”、争做“三好学生”等活动,并连续四年开展评选表彰“十大榜样学子”活动。通过以上改革和活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仅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就获全国奖项30多项,其中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又分别在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会专项大赛和 “毕�N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本科组)等科技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并以竞赛总成绩位列全国447所参赛高校第28位的佳绩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合肥学院击剑队队员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共摘得23块金牌,并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近3年(不含2010年)学院文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17分、22分、24分,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10分、21分、26分;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均在96%以上,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院《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带动了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的逐年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2009年,学院被批准列入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省级硕士研究生培养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学院入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项目,成为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61所大学之一。学院现有16个教学系部,43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今年,学院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

    开放办学,实现学院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共赢

    为适应“加速安徽崛起”和合肥“工业立市”的需要,学院坚持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互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在保留原有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基础上,近几年增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会计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艺术设计、物流管理、动画、建筑学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
    2006年,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4年来,学院认真抓了计划的落实。学院与合肥市人大、合肥市政协、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县区和部分市直单位,以及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安利公司、华泰集团、博西华集团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了157个实习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2009年,学院双实中心为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培训了170多名员工;管理系为安利集团公司开办了管理干部培训班,安利集团从公司负责人到一般管理干部约180人参训,开课21讲;经济系组织老师,利用假期协助市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了12篇调研文章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旅游系主编了《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学院还与合肥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合肥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五千人左右(2009年培训5032人),并与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在安徽工作,60%以上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近2年就有1300多名毕业生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合肥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爱岗敬业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许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大型外资企业,有150多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合肥学院毕业生,其中有8人是中层领导干部,1人是公司副老总。
    学院和30多家企业建立了“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双聘”制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成立了由学院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方案制定。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化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如学院生物系师生借鉴德国经验,帮助合肥热电集团解决了污泥掺烧技术问题,现在每天掺烧污泥约150吨,不仅节省了煤炭资源,还解决了污水处理场污泥无处堆放、污染环境的问题。2007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60项,其中纵向项目227项、横向项目3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十余项。近两年学院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均名列前两名。
    通过长期坚持参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学院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和社会文化创新基地。对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并把“支持合肥学院加快建设和发展”分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合肥市发展规划。2010年,由市财政投资、在合肥学院建设、承担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项球类比赛的综合球类馆交给合肥学院管理和使用。

    国际合作,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有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

    合肥学院坚持以国际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985年3月,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在友好省州关系的基础上,签订了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协议,使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德国下州援助中方重点建设的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20多年来,学院借鉴德、韩等国的办学经验,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形成了具有应用特色和国际背景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已由初期的接受单向援助发展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双向合作交流。目前,学院同德、韩、日、美、意、西、奥等国2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设了英语、德语、朝鲜语、日语等4个外国语专业和“2+2”、“2+3”、“1.5+1.5”、“3+1”等8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20人左右(1人获“国家友谊奖”,8人获“黄山友谊奖”)。2009年,学院荣获“安徽省引进外国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院成立以来,选送到德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攻读学位和进修的学生数不断增多,2009年达284人,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其中一些人回国后,在对外经济合作、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德、韩等国留学生来院学习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2009年有100多名留学生来院留学或访学,其中18名韩国留学生在合肥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
    目前,合肥学院已成为安徽省、合肥市对外教育、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2009年,中国合肥人事局海外人才办事处也在学院挂牌,为海外人才招聘、招商引资、教育培训等提供服务。学院建有中德环境技术与知识转化中心和中德建筑节能技术平台,承担了“欧盟亚洲链”项目、德国DAAD项目、德国GTZ/CIM项目等研究;在巩固发展对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几年相继成功主办或承办了“中德韩三国四校国际青少年教育研讨会”、“面向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韩学术研讨会”、“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亚太国际论坛”、“亚欧环境保护技术与知识转化国际会议”、“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德方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今年开始招生。学院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帮助合肥市有关单位引进了德国大陆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和韩国韩大集团等外资企业。学院在协助合肥市同国外有关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方面也积极主动做了一些工作。
    学院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09年,国务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有关领导先后作出批示,对合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予以肯定,要求认真进行调研和总结。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以及教育部两个工作组先后来学院开展调研和总结。周远清会长在调研时指出:“合肥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开放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正确道路,要继续走下去”。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先后刊登文章介绍学院改革发展情况。目前,合肥学院师生员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正在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