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踏实 驰骋于摩擦学领域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01-29浏览次数:2792

“我现在从事的研究属于工程科学,看重应用与转化,能在这个领域工作我感到很幸运,同时也有一种使命感,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研究能正真意义上服务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为企业解难,为百姓造福。”对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让胡坤宏始终秉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中始终保持创新锐气和勇气,由此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研究新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绩……

  

十年间,他相继荣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发表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10篇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Tribology Letters》《Tribology International》《Wear》《摩擦学学报》上。以第一申请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参与撰写2部英文专著,获201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2015年第十六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奖。

这就是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胡坤宏给学校和社会交出的一份闪亮答卷。这位年青的科研工作者200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同年入职合肥学院。2010年获合肥工业大学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201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于200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将自己最青春的年华投入科研的夜空,绽放出璀璨星光。

“做科研就好比打一口井,找准井址,努力去挖,才有可能收获甘甜的水源。”没有过人的智慧,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样能收获别样的精彩。正是怀揣着一颗平常心,才让年轻的胡坤宏在科研之路上乘风破浪,越走越好。

胡坤宏及其研究团队针对传统固体润滑剂无法满足高性能无油滑动轴承设计要求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固体润滑剂二硫化钼润滑性能的方法,同时揭示了二硫化钼纳米微粒的形态调控机制及摩擦磨损机理,实现了滑动轴承的自润滑。他的绿色设计思想和应用研究有效降低了二硫化钼润滑剂的微粒尺寸,提升了二硫化钼的润滑性能,能有效解决润滑剂环境污染问题。上述研究成果获201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12月项目结题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A,并受国家基金委邀请,2014年在第十一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4上对结题成果进行了分会场报告。

科研路注定不易,或许下一刻会是黎明,但困难与挑战就像是勘探金矿时遇到的坚硬岩层,是一种磨砺与考验。胡坤宏非常庆幸自己的坚持。他认为,科研的困难在所难免,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但重要的是就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在润滑剂项目中也遇到的不少问题,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新调整,也曾“卡住了”很长时间,但是最终还是跨过去了。从“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固体润滑剂二硫化钼润滑性能的方法”到“高性能二硫化钼润滑剂的设计”“空心球形与片状纳米二硫化钼的形态可控合成”,他的研究从无到有,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回首往昔,木已成林。

专注踏实、小步快走是胡坤宏对自己科研工作的独到见解。一个科研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选择一个科研项目,而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它。如果将科研选题当做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挥洒必不可少,更不能心急。胡坤宏的科研项目大多经过三到四年的酝酿时间,付出的精力可想而知。

支持和扶植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培育出接力攻关的创新团队,是胡坤宏一直在坚持做的事。目前,他的团队已与多家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担了1项企业委托项目,并积极鼓励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团队青年教师胡恩柱老师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研究项目资助,2016年获批安徽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目前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相信通过系列原始创新成果的获得,团队定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为合肥学院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胡坤宏在科研中踏实有毅力,在教学中也从没有忽视过学生。利用他的科研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科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化工系徐勇等三十余位同学先后获得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与三等奖1项、第五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二届安徽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优秀奖、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先后有孙家栋等12位本科学生参与了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其中1类论文9篇,还有赵楠楠、王柳、刘密密、陈浩、姜进洪、胡艺纹6位本科生参与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表示,“我是一名教师,把学生培养出来是我的本职,我的科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同时也为我提升教学水平的提供了很大助力。”教学为他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而科研更为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也因此更加轻松,二者良性循环,相辅相成,他为“科教相长”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诠释。

作为一线教师,胡坤宏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合肥学院教师“应用能力培养计划”的系统锻炼。“科研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一样,学校抓住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来发展,科研发展要抓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这样才能使科研迈上更高的一步。”近年来,合肥学院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实施“应用能力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个任期内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通过“双进双培”让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进校园,校企共同打造应用型师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宣传部 化工系 科技处 潇潇 学生记者 徐健 姚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