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地方高校转型离不开新闻鼓劲 2023年7月7日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7-07浏览次数:1152


地方高校转型离不开新闻鼓劲

储召生


历史记录

新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外引起不小争议。……于是,蔡敬民不得不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释他自己的理解:“地方性、国际化,强调的都是一种开放性,都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这个目标。开放办学,就是要在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搁置争议,埋头做事,看准了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合肥学院的处理方式。

——2014年4月16日《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作者:本报记者 周飞 储召生 俞路石 俞水

采访者说

合肥学院目前已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十余年来《中国教育报》与该校转型发展始终同频共振。

合肥学院最早引起我们关注是在2011年,当时安徽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新建本科联盟项目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特别奖,合肥学院是该联盟的领头羊。2013年,由《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时任《中国教育报》编委)带队“安徽高校行”,实地探访安徽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合肥市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原本只准备采访三所高校,临时加进了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打动我们的,是其面对校内外各种争议,面临转型中各种困难,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坚守初衷——早在2003年,该校就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即坚持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强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甚至不鼓励学生考研;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际特别是德国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

2014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近乎4/5版的篇幅推出长篇报道《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篇报道的初稿洋洋洒洒近万字,经过我们多次讨论修改,与合肥学院核实具体细节,与国内外应用型高校作比照,最后才形成一个大的典型报道,而且从2013年10月采访到2014年4月稿件见报,时间跨度有半年之久,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树立一个教育改革典型的慎之又慎,对于一篇典型报道稿件的精雕细琢。

报道推出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随后全国各地到该校学习经验的人络绎不绝。为满足来访高校的学习需要,合肥学院加印了近3万份报道当天的《中国教育报》。

报道引起轰动后,我们对于合肥学院的报道也在持续推进。2014年,该校的改革探索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合作基金随后也在该校建立。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参观“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周年展”,《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版面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我深深感到,高校改革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新闻媒体的鼓劲加油。在新时代新闻媒体应肩负起重任,进一步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原本报记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7日第30版 版名:与教育同行 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1983-2023)捕捉先声 基层智慧竞风流

网址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7/07/content_62650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