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记我院化工工程师之家创建人胡科研副教授
发布时间: 2012-08-05 访问次数: 632

       作为我院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成果之一,多年来,胡科研等老师担任指导的化工工程师之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第二课堂的教学、管理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累计接受培训的学生600多人,主办或承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十余次,组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系列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20项。          

化工工程师之家——六载经营 从萌芽到成熟 

       早在2002-2003年时,胡老师应邀来我校授课期间,令他感触颇深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知识的渴望与现实条件有限的矛盾非常突出。“当时我就萌发了一种想法,希望寻求有效途径,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和管理知识,帮助学生毕业即是上岗人才。这个想法我蕴酿了很久,来到合肥学院任教后,发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与此不谋而合。”胡老师回忆道,淡淡的喜悦之情跃然脸上。
       2007年,胡科研老师结合《典型化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N+2”过程考核,将模型制作作为“N”之一; 通过使用的简单易得的材料,如饮料瓶、包装箱等废旧物品制作了合成氨的造气、脱硫、变换、脱碳、精炼和合成6个工段以及一个精细化工工艺模型,参加人数为35人;由系团总支组织了第一届化工模型设计制作竞赛。
       2008年,由院团委主办,化工系团总支承办的第二届化工模型比赛,有12个参赛队,45人参赛;采用的材料更加坚固、美观,模型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学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2009年,依据合肥学院的应用型办学定位,蔡敬民院长提议成立了“化工工程师之家”。学校首批投入10万元,提供4间活动用房,包括四个功能模块和价值40万元的测量仪表与自动化实验装置,能够同时接纳40-50人模型设计和制作。举办了第三届化工模型设计竞赛,以中盐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生产线为基础,建成4万吨硫酸和三万吨磷铵两条生产线模型,共十个项目部,07级化工、粉体和无机非三个专业共45人参与,期间化工系08级130多名同学参与了全过程,09级200多名同学在后期参加了部分活动。
       2010年,化学工程师之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制度,参加人数达到了400多名。与此同时,由化工工程师之家成员组成的参赛队陆续获得各类系列竞赛奖项,其中“合肥学院化工模型设计制作竞赛”累计达120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院级一等奖20人、省级铜奖10人,“仲远杯”化工设计竞赛两项铜奖11人,“三井化学”杯化工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5人。
      依托化工工程师之家第二课堂平台,化工模型设计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竞赛中逐渐成熟。2010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实现了参加学生从高年级为主向低年级为主的转变,实现了短期集训模式向常年不间断培训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以教师为主的管理向以学生为主自助式管理的转变,实现了模型设计从简单向精细的转变,实现了单套模型向系列化主题模型的转变,实现了我校乃至我省在全国化工设计专业性竞赛中高等级奖项零的突破,为进一步将化工工程师之家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程设计、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学模式——两个课堂 上演同样精彩 

       凭借多年生产管理经验及系统的管理知识,胡老师把企业化管理模式带进化工工程师之家,开创第二课堂管理的先河。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航向,不仅契合了我院的办学定位,更是一次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但是,尝试、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胡老师告诉笔者,为加快化工工程师之家的发展速度,提高质量,尽早建立完善的管理、技术培训体系和网络交流平台,常常工作到深夜,通宵达旦也是常事。
       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化工工程师之家很快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和培训体系,保证了各部门健康、高效运行。形成了“头脑风暴”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接力”式培训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培训模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交替”式提高模式;竞赛为龙头、培训为手段、活动为补充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模型制作为基础、工程设计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借鉴企业的细化、量化考核等方法培养学生效率、责任意识和管理等实践能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胡科研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样得到了历届学生的推崇。在他担任的《化工机械与设备》、《测量仪表及自动化》、《典型化工工艺》等5门理论课程的教学,胡老师率先引入头脑风暴式教学,鼓励学生团队式学习,激发学生研究探索意识,营造“形散而神不散”的课堂交流氛围。他有一句话给许多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学习如同习武,理论是招式套路,实践应用是散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高度。” 这也正代表了胡科研老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课堂上,从没有枯燥,只有引人入胜的讲解。他或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联系企业生产实例及生活常识辅助教学,或从工程的角度阐释生活、生产常见现象。此时,听课的同学们既有高度紧张、积极思考的状态,也会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触。胡老师通过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的应用性创新思维,赢得同事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他总是说,教育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更远大的航向,走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总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学生帮助,不论工作再忙,他总想尽办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他没有留念企业兼职顾问的轻松优越,没有考虑大型企业的高薪待遇,只希望能为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应用型人才。“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代人,甚至一个社会”,胡科研老师如是说。
       在已毕业的学生中,多人就职上海、合肥的设计院所,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笔者了解到,在未来一段时间,胡老师将加强网络交流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教学体制,让培训工作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不断通过方法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独具匠心,科研严谨踏实,为人乐道好学,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胡科研老师。

(潇潇 学生记者 魏婉清 汪凯丽)

原载:院首页新闻

Copyright © 合肥大学化工工程师之家 2012 www.hfuu.edu.cn.gcszj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