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报报道化工工程师之家胡科研老师
发布时间: 2012-03-20 访问次数: 451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记化工工程师之家指导教师胡科研副教授
学生记者 魏婉清 汪凯丽

     “学习如同习武,理论是招式套路,实践应用是散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高度。” 简洁明快,一语道出胡老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独到的见解。
        在蔡敬民院长的倡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连续三届化工模型设计制作竞赛的基础上,2009年“化工工程师之家”正式成立,胡科研等老师担任技术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
        化工工程师之家是以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指导,在长期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作为第一课堂进一步延伸和补充的第二课堂。多年来,化工工程师之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管理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务实创新,扬帆远航搏激流

          2007年,受应用型办学定位、求真务实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宽松奋进的人文氛围所吸引,胡老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我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众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重的企业工作经历和扎实的科研功底,为他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多年生产管理经验及系统的管理知识,胡老师把企业化管理模式带进化工工程师之家,开创第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先河。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航向,不仅契合了我院的办学定位,更是一次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但是,尝试、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胡老师告诉笔者,为加快化工工程师之家的发展速度,提高质量,尽早建立完善的管理、技术培训体系和网络交流平台,常常工作到深夜,通宵达旦也是常事。
        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化工工程师之家很快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和培训体系,保证了各部门健康、高效运行。形成了“头脑风暴”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接力”式培训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培训模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交替”式提高模式;竞赛为龙头、培训为手段、活动为补充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模型制作为基础、工程设计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借鉴企业的细化、量化考核等方法培养学生效率、责任意识和管理等实践能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面对如此丰硕的成绩,胡老师谦虚地说:“这些是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团队精诚团结、不断努力下取得的,离开这些基础,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未来将在现有良好基础之上,继续探索、不断学习,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弦歌不辍,桃李芬芳自成蹊

         在化工工程师之家教学过程中,引入头脑风暴式教学,鼓励学生团队式学习,激发学生研究探索意识,营造“形散而神不散”的课堂交流氛围。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联系企业生产实例及生活常识辅助教学,从工程的角度理解生活、生产常见现象。同学们既有高度紧张、积极思考的状态,也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触。通过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性、应用性的创新思维,赢得同事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教育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瞄准一个更远大的航向,经过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在教学中,胡老师总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学生帮助,不论工作再忙,总想尽办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他没有留念企业兼职顾问的轻松优越,没有考虑大型企业的高薪待遇,只希望能为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应用型人才。“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代人,甚至一个社会”,胡老师如是说。
        截止目前,累计接受培训的学生700多人,主办和承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十余次,组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系列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20项。其中张婷团队获得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许忍团队获2010年“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舒秀芬和柴婷婷团队获得2011年“瑞派杯”第五届大学生设计创业大赛两个银奖和最佳工程制图奖。
        在已毕业的学生中,多人就职上海、合肥的设计院所,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时了解到,在SGS上海分公司工作的2009届毕业生魏守良,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客户接待、实验室质量管理、样品处理、仪器测试、报告审核等岗位的工作,因为优秀被推选为无机重金属总量测试组组长;就职上海奥格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2011届王志兴同学,在工作半年后就负责贵州的年产40万吨硫磺制酸干吸工段的所有施工图任务,该公司的设计部部长说:“合肥学院的毕业生是我遇到的素质最好的学生”。在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工作的2011届许忍同学也很快参与了碳酸二甲酯工程项目的工艺、设备和研发一系列工作;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肯定充分表明了化工工程师之家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
        笔者了解到,在未来一段时间,胡老师将加强网络交流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教学体制,让培训工作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不断通过方法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独具匠心,科研严谨踏实,为人乐道好学,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胡科研老师。
 

 原载:2012年3月19日 合肥学院报  第111期(总248期)A2版 名师风范(29)

Copyright © 合肥大学化工工程师之家 2012 www.hfuu.edu.cn.gcszj All Rights Reserved.